第50章 新的方案
關燈
小
中
大
海床堅硬巖石帶來的煩惱, 在老師的大船設想裏褪去些許。
即使沒有設計圖,也不妨礙律風和殷以喬在臺風將要來臨的天氣,慢慢暢聊老師的設計。
律風始終清楚老師的心情。
回國前一場徹夜談話,將這位年少時候隨著家族前往英國的老人, 深藏的祖國展露無遺。
他們曾在燈火通明裏聊橋梁、道路。
還有傳承千年的古詩詞。
每一句都透著殷知禮對祖國的愛意, 還有文化浸潤骨髓的溫柔。
律風仍舊清晰記得, 老師笑容蒼老、舉杯笑吟:“少小離家老大回, 鄉音無改鬢毛衰。”
藏在黑發裏的斑白銀絲,悄悄記錄著離開故土的時光。
此時,他終於回到故土,在離家時候沒能賞玩過的珍貴島嶼上,建起心目中歸港的大船。
南海隧道加固的工棚外, 響徹嘩啦啦的狂風, 時不時還有樹枝刺啦作響。
即將登陸的小臺風,幾乎是立安港這個季節最為頻繁到訪的客人。
律風這樣的駐守人員, 困在工棚不得動彈,只能借著視頻通話, 問道:“你覺得老師會設計什麽樣的船?”
殷以喬沈默片刻, 了然笑道:“應該是一艘中國味道濃郁的船。雕欄畫壁,烏蓬燈籠的畫舫船吧。”
律風能從他簡略的形容裏,感受到水鄉氤氳的氣息。
如詩如畫的紅燈籠,烏船頂幾乎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風。
可他拿起燒水壺, 熱水嘩啦啦倒入玻璃杯,在外界雷動的風聲裏遲疑道:“老師的設計都會和當地人文歷史相關。就算是中國古時候船, 也該是南海的船。”
殷以喬的中國史,也不過像課外書一般粗略涉及,絕對沒有律風這樣經過義務教育輪番考試來得鞏固。
他對南海船的印象, 從氤氳水鄉走上了金戈鐵馬的極端。
殷以喬很難從鐵灰色戰艦走出去,但他絕對不信律風指的是這樣的銳利船型。
他不禁問道:“南海的船什麽樣?”
律風全然不知師兄經歷了怎樣的大俗大雅掙紮,隨手搜了搜華光礁一號的圖片,發了過去。
“就像它一樣福船——‘水密隔艙,魚鱗搭接,多重船板’,承擔起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行。”
古樸木制的大帆船,有著尖底闊尾,方頭高昂。
它高大如樓宇,又渾身架起大大的船帆,似乎入水便能疾馳萬裏,無人可敵。
獨特的造型,令殷以喬充滿興趣。
這樣氣勢驚人的大帆船足夠漂亮,就算是比照著原封不動地建成商業樓,也不會比寶島其他著名建築遜色。
他端詳著福船尾部的雕花,在臺風肆虐裏聽律風講福船的故事。
鄭和七下西洋、戚繼光抗倭、還有封舟使琉球、鄭成功揮師東渡擊敗荷蘭殖民者。
這樣的船,是商船更是戰船,多重良木疊起的雄壯身軀,自古航行在這片海域,保衛過寶島領土,所到之處無不卷起嗬嗬風聲。
律風的故事,總是講述得激情澎湃,使殷以喬眼裏的漂亮福船與鐵灰色戰艦逐漸重合。
他苦惱又無奈地問:“之前你和爺爺講過福船的故事?”
“對呀。”律風渾然不覺。
殷以喬笑了笑,“那我知道爺爺會怎麽設計了。”
必定從福船起,至艦隊歸。
既能承載南海古代輝煌的航海歷史,又能展現當今南海的雄風。
寶島的地理人文,成為了南海的一部分。
他甚至覺得,爺爺會任性地在寶島上雕刻福船似的鳳羽龍鱗,以赤紅鐵青,作為樓宇的主題。
立安港漆黑的天空終於下起了暴雨。
殷以喬和律風在暴雨中,一人一筆,隔著網絡,共同猜測殷知禮會設計怎麽一座“福船”。
臺風的天氣,持續了整整一天。
幸好這次的小臺風,已經登陸過了南邊國家的裏可島,到達立安港削弱了風力,否則他們位於海邊的工程,不知道會延遲多久。
殷以喬在雨後如洗的幹凈海風裏,前往工地。
綜合旅游區的設施沒有受到任何損害,檢查完畢就能繼續施工。
然而,對面的工程作業船,還靠在港口。
實在是不像工程繼續的樣子。
於是,殷以喬稍稍幾步路,就能到達南海隧道工地門口。
他一個電話,打過去問道:“你們今天不開工?”
律風淺淺嘆息傳來,“不開。遇上麻煩了。”
陸地上的旅游區建設順利。
海裏卻遍布暗礁巖石,沒有那麽容易突破大自然的防線。
律風跟著副總工做完例行檢查,便背著電腦,上了殷以喬的車。
總工不在,跨海橋梁不開工,律風應當是休息的。
可他坐上副駕駛,重新打開電腦屏幕,上面整齊交疊著數篇論文,等待他仔細詳讀。
殷以喬專心開車,好奇問道:“你在查什麽?”
律風頭也沒轉回答:“巖石。”
跨海大橋身下堅硬的巖石,阻礙了迅速的工程進度。
南海海峽海床上,分布著大量花崗巖層,他們一路從淺層進入較厚區域,無可避免地發現再往深處,鉆孔不成問題,但是橋基座的鋼結構也許無法承受海底壓強。
海洋的深邃莫測,創造了一道無法攻克的難題。
在強壓與巖石雙重作用下,他們想要樹立的樁子,將會面臨比16級臺風、八級地震更為嚴峻的挑戰。
橋基是一切的根本。
跨海大橋必須穩穩地立在海面上,就必須穿透腳下的一灘花崗巖。
“南海海峽的地質情況很特殊,我們遇到了一點小麻煩,所以想找找國際上研究洋底巖石的資料……”
律風心情低落又煩惱,“但是,沒什麽幫助。”
南海地質研究,連國內的專家都還在探索階段,國際更不會有什麽幫助。
花崗巖、玄武巖、安山巖的國際結論,都可以被合金鉆頭擊破。
可偏偏跨海大橋下面的花崗巖,遠遠沒有國際論斷那麽容易。
“國外對巖層的研究,更多停留在追溯成因方面。鉆孔、立樁、建基,完全在他們的研究裏是一片空白。幾十年過去了,最先進的研究理論,竟然還是當初挖掘英法隧道時,穿透石灰巖的論文。”
律風的手指敲在電腦鍵盤上,絕不相信國際研究如此落後,“看起來外國優秀的橋梁工程師都把優秀的技術藏了起來,一點兒也不像我們似的大方。”
中國建成曲水灣大橋、烏雀山大橋,都熱衷與國際分享經驗,討論交流。
等他遇到麻煩了,去求助國際研究,才發現國外這群攻堅克難科學家,還沒國內建設集團懂打樁。
律風撇撇嘴,關掉那些落後中國十年的海底鉆孔技術,長嘆一聲,“他們太小氣了,我們還去做過不少講座,論文都是公開共享的呢!”
殷以喬聽完他的小抱怨,忍不住笑出聲。
“小風,因為你們給的論文、傳授的技術,在外國人眼裏跟神話沒區別了。你就算手把手的教,他們都學不會。你就不一樣了,給你一篇論文,你能把人家奮鬥了幾十年的研究,瞬間學得透徹。”
超長跨江輕型鋼結構大橋,地震帶盤山而立大橋。
給外國人三十年,他們也只會嚴謹考察得出結論:此處不宜建橋。
殷以喬不敢保證,會不會有國際橋梁工程師藏私。
但他十分肯定——
就算有藏私的技術,只要敢亮出來,就會被勤勞勇敢的律風同志,扒著論文,吃得幹幹凈凈。
律風哼哼地關上電腦,“我哪有這麽快的學習能力。”
他還得做實驗、還要搞測試,最重要的是分析材質與地形匹配程度,一篇論文怎麽夠?
律風無奈地撐著車窗,感受臺風過後清新的空氣。
“我還是等翁總和瞿工吧。希望他們能從工程研究所帶回來好消息。”
中國的橋梁,還是得靠中國的研究。
可惜,內幕八卦傳播者瞿飛,整整兩天沒有回音,仿佛被抓了起來丟進了信號隔離區,律風發消息沒有回答,打電話也一直占線。
倒是翁承先打電話回來,詢問了臺風過後的情況。
“沒什麽問題,這場臺風登陸立安港,風速還不到6級,應該是被裏可島削弱了。”
“那就好。”翁承先滿意道,“我和瞿飛還要進研究所實驗室幾天,他們拿到了之前分析花崗巖的數據,正在做實驗模擬,我們晚點回來。”
一句晚點回來,大約是一周時間都沒有回來的跡象。
翁承先時不時跟副總工、律風了解工作,而瞿飛就像人間蒸發,投入了實驗室的海洋,一去不覆返。
微信消息沒有回覆,律風便不發了。
不用想也知道,行事散漫的瞿飛,被親師父壓著幹活,絕對沒有玩手機的空閑。
沒空閑就是好消息。
律風之前的焦慮、煩惱,都在安靜之中,逐漸消散。
國內豐富的造隧、穿山、架橋經驗,已經足夠國內建設集團與眾多橋梁專家,形成一套完整的橋隧體系。
一定有不少人對海底裂層、巖石進行了廣泛研究。
翁總工和瞿飛能夠待在研究所那麽久,必然有了突破方向,總不會空手而歸。
律風滿懷期待,按部就班的跟著副總工進行寶島那段的跨海大橋檢查工作。
忙碌而充實的生活,令他鬥志昂揚。
每次路過工地對面泥濘的工地,都在期待那裏搭起同款藍圍欄的模樣。
終於,在一個晴朗的午後,律風剛剛登上例行檢查的船舶,都接到了瞿飛的電話。
“嘿,律風!”久違的聲音依舊那麽粗獷輕浮,“我們帶著解決方案回來了!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即使沒有設計圖,也不妨礙律風和殷以喬在臺風將要來臨的天氣,慢慢暢聊老師的設計。
律風始終清楚老師的心情。
回國前一場徹夜談話,將這位年少時候隨著家族前往英國的老人, 深藏的祖國展露無遺。
他們曾在燈火通明裏聊橋梁、道路。
還有傳承千年的古詩詞。
每一句都透著殷知禮對祖國的愛意, 還有文化浸潤骨髓的溫柔。
律風仍舊清晰記得, 老師笑容蒼老、舉杯笑吟:“少小離家老大回, 鄉音無改鬢毛衰。”
藏在黑發裏的斑白銀絲,悄悄記錄著離開故土的時光。
此時,他終於回到故土,在離家時候沒能賞玩過的珍貴島嶼上,建起心目中歸港的大船。
南海隧道加固的工棚外, 響徹嘩啦啦的狂風, 時不時還有樹枝刺啦作響。
即將登陸的小臺風,幾乎是立安港這個季節最為頻繁到訪的客人。
律風這樣的駐守人員, 困在工棚不得動彈,只能借著視頻通話, 問道:“你覺得老師會設計什麽樣的船?”
殷以喬沈默片刻, 了然笑道:“應該是一艘中國味道濃郁的船。雕欄畫壁,烏蓬燈籠的畫舫船吧。”
律風能從他簡略的形容裏,感受到水鄉氤氳的氣息。
如詩如畫的紅燈籠,烏船頂幾乎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風。
可他拿起燒水壺, 熱水嘩啦啦倒入玻璃杯,在外界雷動的風聲裏遲疑道:“老師的設計都會和當地人文歷史相關。就算是中國古時候船, 也該是南海的船。”
殷以喬的中國史,也不過像課外書一般粗略涉及,絕對沒有律風這樣經過義務教育輪番考試來得鞏固。
他對南海船的印象, 從氤氳水鄉走上了金戈鐵馬的極端。
殷以喬很難從鐵灰色戰艦走出去,但他絕對不信律風指的是這樣的銳利船型。
他不禁問道:“南海的船什麽樣?”
律風全然不知師兄經歷了怎樣的大俗大雅掙紮,隨手搜了搜華光礁一號的圖片,發了過去。
“就像它一樣福船——‘水密隔艙,魚鱗搭接,多重船板’,承擔起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行。”
古樸木制的大帆船,有著尖底闊尾,方頭高昂。
它高大如樓宇,又渾身架起大大的船帆,似乎入水便能疾馳萬裏,無人可敵。
獨特的造型,令殷以喬充滿興趣。
這樣氣勢驚人的大帆船足夠漂亮,就算是比照著原封不動地建成商業樓,也不會比寶島其他著名建築遜色。
他端詳著福船尾部的雕花,在臺風肆虐裏聽律風講福船的故事。
鄭和七下西洋、戚繼光抗倭、還有封舟使琉球、鄭成功揮師東渡擊敗荷蘭殖民者。
這樣的船,是商船更是戰船,多重良木疊起的雄壯身軀,自古航行在這片海域,保衛過寶島領土,所到之處無不卷起嗬嗬風聲。
律風的故事,總是講述得激情澎湃,使殷以喬眼裏的漂亮福船與鐵灰色戰艦逐漸重合。
他苦惱又無奈地問:“之前你和爺爺講過福船的故事?”
“對呀。”律風渾然不覺。
殷以喬笑了笑,“那我知道爺爺會怎麽設計了。”
必定從福船起,至艦隊歸。
既能承載南海古代輝煌的航海歷史,又能展現當今南海的雄風。
寶島的地理人文,成為了南海的一部分。
他甚至覺得,爺爺會任性地在寶島上雕刻福船似的鳳羽龍鱗,以赤紅鐵青,作為樓宇的主題。
立安港漆黑的天空終於下起了暴雨。
殷以喬和律風在暴雨中,一人一筆,隔著網絡,共同猜測殷知禮會設計怎麽一座“福船”。
臺風的天氣,持續了整整一天。
幸好這次的小臺風,已經登陸過了南邊國家的裏可島,到達立安港削弱了風力,否則他們位於海邊的工程,不知道會延遲多久。
殷以喬在雨後如洗的幹凈海風裏,前往工地。
綜合旅游區的設施沒有受到任何損害,檢查完畢就能繼續施工。
然而,對面的工程作業船,還靠在港口。
實在是不像工程繼續的樣子。
於是,殷以喬稍稍幾步路,就能到達南海隧道工地門口。
他一個電話,打過去問道:“你們今天不開工?”
律風淺淺嘆息傳來,“不開。遇上麻煩了。”
陸地上的旅游區建設順利。
海裏卻遍布暗礁巖石,沒有那麽容易突破大自然的防線。
律風跟著副總工做完例行檢查,便背著電腦,上了殷以喬的車。
總工不在,跨海橋梁不開工,律風應當是休息的。
可他坐上副駕駛,重新打開電腦屏幕,上面整齊交疊著數篇論文,等待他仔細詳讀。
殷以喬專心開車,好奇問道:“你在查什麽?”
律風頭也沒轉回答:“巖石。”
跨海大橋身下堅硬的巖石,阻礙了迅速的工程進度。
南海海峽海床上,分布著大量花崗巖層,他們一路從淺層進入較厚區域,無可避免地發現再往深處,鉆孔不成問題,但是橋基座的鋼結構也許無法承受海底壓強。
海洋的深邃莫測,創造了一道無法攻克的難題。
在強壓與巖石雙重作用下,他們想要樹立的樁子,將會面臨比16級臺風、八級地震更為嚴峻的挑戰。
橋基是一切的根本。
跨海大橋必須穩穩地立在海面上,就必須穿透腳下的一灘花崗巖。
“南海海峽的地質情況很特殊,我們遇到了一點小麻煩,所以想找找國際上研究洋底巖石的資料……”
律風心情低落又煩惱,“但是,沒什麽幫助。”
南海地質研究,連國內的專家都還在探索階段,國際更不會有什麽幫助。
花崗巖、玄武巖、安山巖的國際結論,都可以被合金鉆頭擊破。
可偏偏跨海大橋下面的花崗巖,遠遠沒有國際論斷那麽容易。
“國外對巖層的研究,更多停留在追溯成因方面。鉆孔、立樁、建基,完全在他們的研究裏是一片空白。幾十年過去了,最先進的研究理論,竟然還是當初挖掘英法隧道時,穿透石灰巖的論文。”
律風的手指敲在電腦鍵盤上,絕不相信國際研究如此落後,“看起來外國優秀的橋梁工程師都把優秀的技術藏了起來,一點兒也不像我們似的大方。”
中國建成曲水灣大橋、烏雀山大橋,都熱衷與國際分享經驗,討論交流。
等他遇到麻煩了,去求助國際研究,才發現國外這群攻堅克難科學家,還沒國內建設集團懂打樁。
律風撇撇嘴,關掉那些落後中國十年的海底鉆孔技術,長嘆一聲,“他們太小氣了,我們還去做過不少講座,論文都是公開共享的呢!”
殷以喬聽完他的小抱怨,忍不住笑出聲。
“小風,因為你們給的論文、傳授的技術,在外國人眼裏跟神話沒區別了。你就算手把手的教,他們都學不會。你就不一樣了,給你一篇論文,你能把人家奮鬥了幾十年的研究,瞬間學得透徹。”
超長跨江輕型鋼結構大橋,地震帶盤山而立大橋。
給外國人三十年,他們也只會嚴謹考察得出結論:此處不宜建橋。
殷以喬不敢保證,會不會有國際橋梁工程師藏私。
但他十分肯定——
就算有藏私的技術,只要敢亮出來,就會被勤勞勇敢的律風同志,扒著論文,吃得幹幹凈凈。
律風哼哼地關上電腦,“我哪有這麽快的學習能力。”
他還得做實驗、還要搞測試,最重要的是分析材質與地形匹配程度,一篇論文怎麽夠?
律風無奈地撐著車窗,感受臺風過後清新的空氣。
“我還是等翁總和瞿工吧。希望他們能從工程研究所帶回來好消息。”
中國的橋梁,還是得靠中國的研究。
可惜,內幕八卦傳播者瞿飛,整整兩天沒有回音,仿佛被抓了起來丟進了信號隔離區,律風發消息沒有回答,打電話也一直占線。
倒是翁承先打電話回來,詢問了臺風過後的情況。
“沒什麽問題,這場臺風登陸立安港,風速還不到6級,應該是被裏可島削弱了。”
“那就好。”翁承先滿意道,“我和瞿飛還要進研究所實驗室幾天,他們拿到了之前分析花崗巖的數據,正在做實驗模擬,我們晚點回來。”
一句晚點回來,大約是一周時間都沒有回來的跡象。
翁承先時不時跟副總工、律風了解工作,而瞿飛就像人間蒸發,投入了實驗室的海洋,一去不覆返。
微信消息沒有回覆,律風便不發了。
不用想也知道,行事散漫的瞿飛,被親師父壓著幹活,絕對沒有玩手機的空閑。
沒空閑就是好消息。
律風之前的焦慮、煩惱,都在安靜之中,逐漸消散。
國內豐富的造隧、穿山、架橋經驗,已經足夠國內建設集團與眾多橋梁專家,形成一套完整的橋隧體系。
一定有不少人對海底裂層、巖石進行了廣泛研究。
翁總工和瞿飛能夠待在研究所那麽久,必然有了突破方向,總不會空手而歸。
律風滿懷期待,按部就班的跟著副總工進行寶島那段的跨海大橋檢查工作。
忙碌而充實的生活,令他鬥志昂揚。
每次路過工地對面泥濘的工地,都在期待那裏搭起同款藍圍欄的模樣。
終於,在一個晴朗的午後,律風剛剛登上例行檢查的船舶,都接到了瞿飛的電話。
“嘿,律風!”久違的聲音依舊那麽粗獷輕浮,“我們帶著解決方案回來了!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